怎样做好编校?这些编校能手有话说

来源:出版业务部   发表时间:2023-11-14 21:15:51   浏览次数:424   字体大小:

编校作为出版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决定了图书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出版物质量的基石。提升编校质量也是出版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23中文传媒编校考试中,脱颖而出了一批编校精兵,他们中既有工作经验丰富的资深编辑,又有知识储备充足的编辑新秀,相信他们在编校领域都有独特的个人见解和专业洞察。中文传媒特别邀请了其中六位编校能手分享经验与心得,怎样做好编校,来听听他们怎么说。


周宏标,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学生杂志社副主编。2020年获中国语文报刊协会突出贡献奖,2021年被江西省期刊协会评为“优秀主编”。

感谢中文传媒提供的舞台,让我可以结识众多优秀的同人;也感谢江教传媒和学生杂志社创造的条件,让我可以边工作边学习,一路成长一路收获。我理解的编辑工作,并不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编辑需要精准地找到读者的需求,继而邀请作者一起帮读者解决问题。这个过程既能成就他人,也能提升自己。我觉得这是编辑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同时,工作中还有一些“小确幸”,如灵感乍现想到了一个好的选题,交了一位新的作者朋友,约到了一篇好的稿件,发现并消灭了一个知识盲点,收到了一条读者表达感谢的留言……希望大家都能从编辑工作中感受到快乐,不断获得前行的力量。



曾秋华,江西美术出版社《小猕猴学习画刊》副主编。所编期刊曾多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列入向全国少年儿童推荐的优秀报刊名单,多次获中国少儿报刊奖金奖、优秀奖。曾获第五届、第六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编辑个人优秀奖,被评为第六届全国少儿报刊优秀工作者、第七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工作者、江西省编辑学会十佳编辑等。有编校方面的文章发表于《语言文字报》《语言文字周报》《咬文嚼字》等报刊。

窃以为,编校半靠意识,半靠积累。在编校中,只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就能解决很多差错。要有哪些意识?一是拼一拼的意识。凡是涉及拼音或笔画、字形的地方,都需要通过拼读或拼写来判断是否有误。二是对一对的意识。凡是需要对应、照应、统一的地方,都需要对照。三是算一算的意识。凡是面对经过计算得出的数字,都需要通过验算加以检查。四是查一查的意识。遇到不熟悉、不确定或从未见过的字词、人名、说法等,要勤于查工具书,灵活利用网络。引文要尽数查对。五是想一想的意识。稿件中的字词、表述等,要考虑其是否正确、准确或是否符合情理、逻辑等。而为了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进行必要的知识积累,包括标点符号知识积累,字词积累,文史知识积累,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了解,等等。甚至,还要多阅读优秀作品,在阅读中增强语感。


席田华,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审校部主任。曾获第二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二等奖,第二届、第三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江西赛区)一等奖。在负责审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传承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构建了编校培训与编校考试相结合、以考促学、以学促用的编校人才培养序列,开展编校培训四十余场次。

校对如扫尘,旋扫旋又生。做好校对工作,高度的责任心、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和较为全面的知识技能,这三者缺一不可。面对校对主体有限的知识面与校对客体无限的知识面之间的矛盾和图书质量与出版周期之间的矛盾加剧的形势,更要做到一丝不苟、善疑慎改、勤学多记。今后继续秉持以勤快沉淀经验、以务实驱动态度、以素养提高能力的理念。一颗善心,满怀热情;一念执着,踏实认真。



徐瑶华,江西教育出版社文教分社语文编辑。2020年加入江西教育出版社至今。曾获第三届全国报刊编校技能大赛(江西赛区)团体二等奖、个人二等奖。

入行之初,我喜欢的仅仅是编校图书时获得的充实感与安全感。各种知识不断进入我的脑海里,我觉得平静又幸福。后来,我深感编辑责任重大、使命神圣。个人知识的获取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确保图书质量。作为一名编辑,应不断学习编校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编校水平。编校图书时,我会逐字逐句认真通读,查阅资料后会将易错字词、易错说法等抄录在册,闲暇时翻阅学习;工作之余,我会认真学习编校方面的书籍,有时候还会发现书中的几个小错误,这令我倍感自豪;此外,我非常珍惜工作单位为我们提供的学习机会,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中,才不负单位的良苦用心。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永无止境的。行走在编校的路上,热爱可抵一切雨雪风霜。共勉!



郑志青,自2007年本科毕业后即从事编辑出版工作,至今16载有余。2016年加入江西人民出版社至今。2017、2019两度赴北京参加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辑编校大赛,2019年获大赛校对个人优秀奖。

从事编辑工作十多年,一直坚信自己从事的是一份热爱的工作,所以浸润其中,经随岁月,积少成多,有一点编校上的心得与诸位分享。仅就个人编校生涯而言,要感谢2017年中文传媒组织韬奋杯选拔赛培训,将我对编校的认知从零碎的日用点滴质变为系统化、规范化的整合,以前的那些知其然的工作技能豁然开朗,变得知其所以然。我认识到日常编校上的习惯、技能都是渊源有自的,那就是国家出台的各种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即出版的“行标”“国标”。这些才是我们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标的,是我们该时刻对标对表的内容,牵住了这个牛鼻子,一切就水到渠成,理所当然。在掌握行业之道的根基上,再则是行业之技的修炼,包括语言文字功力的锻炼、专业知识基础的夯实、文献工具书的善用、科技智能的加持等。


王丰林,江西高校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主题出版责任编辑。曾获第五届韬奋杯全国出版社青年编校大赛团体三等奖。参与责编的《海洋与中国研究丛书》被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江西省地方课程教材《红色文化》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基础教育类)一等奖;策划的《八步沙的故事》《大山里的活木偶》等图书,荣获省级奖项。论文在版协征文活动中多次获得荣誉证书。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出版行业就是如此。从业十来年,我的最大感受是,做出版,一要有情怀,二要有学习力。有情怀,才会热爱;因为热爱,才有学习动力。出版是个神圣的职业,所以要心存敬畏,认真对待。编辑工作无小事,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认真细致,严把政治关、质量关。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提高业务技能,练好过硬的专业本领。但这不是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和持续性地学习:既要学习出版知识、汉语言知识,也要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既要从他人经验中学其所长,也要从自身错误中举一反三;既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总之,尽快提高编辑能力和水平,要坚持“勤”字当头,做到学而不厌、学无止境、学以致用。